查看原文
其他

江苏卫视《我们正年轻》| 一位年轻人工智能科学家的追梦故事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大讯飞 Author 正年轻的

年轻,是一个美好的词。

它代表着蓬勃的朝气、滚烫的梦想。

江苏卫视《我们正年轻》带我们走近了魏思,讲述了一位年轻科学家的追梦故事。


魏思(9906校友),80后,因为在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突出成就,入选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“全球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”(中国区),也是讯飞研究院的副院长。下面,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——


△点击观看△



我在做什么?


我叫魏思,35岁,来自科大讯飞研究院,从事智能语音研究已经有十几年了。智能语音就是让机器能够听得懂我们人类的话,同时,机器也能开口说话。在许多人眼里,智能语音只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,其实,它正在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例如,在车上运用语音进行各种各样的控制,非常方便,也极大地降低了操作的危险性。


语音技术在汽车里的应用


除了人机交互方面的语音输入,我们的研究还涉及到医疗图像方面的识别,以及教育领域中的自动手写识别等。我们最近做的关于医疗领域的一些人工智能程序,能够自动读取X光或者CT影像,提高读片的精度,帮助医生快速作出诊断。而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系统,则可以比较大幅地提升学生答题精度和他的考试成绩。  


典型科学家与非典型管理者


在研究院,我拒绝了独立的办公室,而是选择跟大家坐在一个开阔的办公区域共同工作,这样才能第一手地了解到同事的状态、项目的进展。我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非典型的管理者,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科技工作者



知识黑洞


我的阅读范围很广也很杂。我习惯把自己比喻为“一个知识的黑洞”,碰到任何一个我不掌握或者不了解的知识点,我都有极大的兴趣去弄明白它。因为我发现,即使跟我的专业不相关,它给我带来的启发和震撼也不亚于专门读研究领域内相关的书。


在魏思的座位后面,是满满一架书


讯飞研究院的精神:鼓励争论


这种广读博览、开卷有益的思维习惯也体现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。不管进行哪方面的研究,我和团队都会深入讨论、集思广益。讨论的时候,不分上下级,也不分对一个问题认识的深浅,只分当前的观点是不是对的。正是这样的头脑风暴,使得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灵感迸发,从而取得很大的进展。


胡国平院长(9511校友)阐释讯飞研究院“鼓励争论”的文化

“讯飞听见”是我们2015年推出的一款语音转文字软件。2017年,在我们的努力下,“讯飞听见”在同屏转写和翻译过程中实现了新突破——中英文实时字幕,将演讲者的中文语音实时转写成中文字幕,同时翻译成英文字幕。整个流程中,用到了语音合成、机器翻译等众多技术,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。



不同人的说话的口音、不同人的音色、在说话的时候周围的噪音以及各种传输信道与录音信道的差别,这些因素导致语音识别做起来非常困难。


孤独的坚守,为了更大的创新


我们现在的研究,已经进入了一个跟全世界第一流的人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阶段,所以我们前面就是无人区。当你处在第一流、想做出更大的创新的时候,孤独的坚守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事情



成长历程,给我坚守的定力和信心


不过,一路成长的经历,给了我坚守下去的定力和信心。


我是农村出生的小孩,成绩一直很好。高中第一个学期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八名,我觉得这简直是“奇耻大辱”,非常沮丧。当时,妈妈安慰我说不要紧,“你只要确定自己是用心的,并且付出努力的,将来一定会有回报的,不要在意这一两次的挫折”。她的话让我受益终生。 


后来,在中国科技大学,我度过了九年的求学时光。这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,最重要的就是葆有质疑精神。碰到事情,我总想跟别人辩一辩,搞明白后面的原理是什么。



下定决心,在中国改变世界


恰逢科大60周年校庆,我带着一个最近开发的翻译机,回学校看望了以前的导师王仁华教授。王教授是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赴美访问学者之一,1982年回国。看到我们这批年轻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努力,他很欣慰,也相信我们“能够改变世界”。


在导师面前,魏思是个谦恭的学生


这是最好的时代


我很喜欢open这个词,它既是打开也是开放。我们的思路需要打开,我们的国门也需要开放。我出生于改革开放的第五个年头,我们这一代很幸运。没有打开的国门,没有畅通的交流,没有天马行空的思想遨游,就没有科技的发展,也不会有现在的我。



我读过一本书,名字叫《海鸥乔纳森》,对于大部分的海鸥来说,飞翔是为了活着,而对于乔纳森来说,活着是为了飞翔。我们的翻译机像海鸥一样飞向了全球各地,人们拿着它,可以无障碍地相互交流。


我和我们整个团队的理想,就是可以创作出一大批改变人类生活的产品,从而实现“在中国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”这个梦想。


魏思喜欢运动,他认为健康的身体可以支撑清晰的头脑


节日拍摄期间,正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0周年校庆,非常有幸遇到了科大讯飞的奠基人、魏思的导师王仁华教授。王教授欣慰地说,魏思是我的学生,他生在很好的年代,他的梦想是在中国改变世界,我相信他能够做到


王教授一直致力于语音技术的研究,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、首席科学家胡郁等都是他的学生,做强中文语音产业的梦想就是从他这里开始萌芽,一个梦想,四代坚守

 

王仁华教授与魏思合影


拍摄时,节目组还邀请了讯飞A.I.研究院院长胡国平(9511校友)谈谈对魏思的评价,乍一听说要拍魏思,胡国平院长露出惊讶的表情:“你们竟然能请得动他?”。


在胡国平院长眼里,魏思是个既低调又高调的人,他不愿意展示自己,却致力于做出世界级的创作。同时他还透露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:在研究院,大家都认为谁能扛得住魏思的批评,谁就牛,他喜欢那种愿意跟他争论的。


魏思的妻子说他是孩子王,其实面对知识、面对科研时,他依然保持着孩子对未知的好奇和“钻劲”,这是魏思的特质,也代表这讯飞研究院的精神,更代表了每个讯飞人的面貌。


在讯飞流传这么一句话:做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,要抱着小时候玩耍的心态,一定要做真心喜欢的事情,一定是和真心喜欢的人一起做。和魏思一样,每个加入讯飞的人,都是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,希望在这个最好的时代,活出年轻人最好的模样!


文 | charline  责编 | 阿序 

来源:科大讯飞


推荐阅读

央视《榜样3》讲述这位中国科大人知识报国的感人事迹

【CCTV新闻直播间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:聚集人才 科教报国服务社会

央视新闻:倒在学术报告台上的科学家——致敬中国科大杰出校友王焕玉教授

央视财经:十九年专注一件事,他让世界聆听我们的声音

▶“你们相信他一个旧包缝缝补补,一共背了35年吗?”——专访中国科大陈国良院士

中国青年报头版,共青团中央转发,收获无数点赞,看中国科大校园里的青春知心人

这位科大人终结中国计算机无芯历史,被誉为“龙芯之父”,今获中国计算机学会“王选奖”

人民日报 | 一名七十六岁老院士倔强的科研生涯——“搞科研 就是为了国家强盛”

▶千生一院士,百生一杰青,更有超 10% 青千来自这所顶尖名校!

▶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首次发布中国区“35岁以下创新35人”青年科技人才榜,7位中国科大人入选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